EN

国内学术交流

当前位置: 首页>>交流合作>>国内学术交流>>正文

李恭忠教授在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做讲座

作者:李兴泽 乔霏霏

发布时间:2023-06-14

浏览次数:

来源:

6月9日下午,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恭忠应邀在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三楼会议室做题为《何谓“社会”:近代中西知识变汇与概念生成》的学术讲座。本场讲座由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赵广军教授主持。

李恭忠教授指出,“社会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其特殊的内涵与时代背景。“社”原意为土地神、祭祀土地之所,后来延伸为春、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;“社会”的本义为官府主导下的春、秋两季集体性的土地神祭拜活动。然而,在实际中,“社会”却与更广泛的民间信仰习俗结合在一起,逐渐发展成为更复杂、更多样的酬神赛会,超出了官府的控制范围,引发了官绅阶层的鄙夷与担忧。在官府的眼中,“社会”呈现出劳民伤财、破坏治安乃至反叛悖逆的形象。官府与民间“社会”的隐然对立,构成了近代“society”概念在中国传播时的本土语境。李恭忠教授认为,正是在这种日常生活层面的“社会”概念基础上,来华传教士们对“society”的翻译体现出了明显的民间视角和异端色彩,而未能准确传播出其抽象内涵。例如,罗存德的《英华字典》就将“society”译为“会”和“结社”,这同古代汉语中“社会”的内涵较为相似。当19世纪中期“society”作为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在西方成型后,日本迅速将其引入并译为“社会”,随后,这一新概念传入中国,同古代汉语中的“社会”及相关经验相混杂。李恭忠教授指出,此时生成的“社会”概念呈现出十分暧昧的特征。从理论层面上说,它与近代中国的国运、新型国家的建构等宏大目标紧密相连,象征着时代的变革,但在实践层面上,它又仍然带有官方与精英视角下的旧式“社会”概念的负面内涵。

FBAF5

从英语中的“society”到汉语中的“社会”,涉及到诸多词语转换和概念传播的历史线索,是近代中国和东亚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。李恭忠教授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从社会史、文化史、辞典史和新闻传播史等多个维度,运用丰富的史料,对“society”与“社会”概念的联结,尤其是对中国本土的传统经验同近代西方“society”概念在中国的传播、理解和接受之间的关系,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,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,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