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7日晚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袁靖应邀到访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,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为考古系师生带来了“考古学前沿”的第14场讲座,题为《中国动物考古的思考与实践》。本场讲座由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考古文博系主任魏继印主持。
袁靖教授首先阐述了动物考古学的定义,认为动物考古学是通过鉴定和分析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,从而认识古代存在的动物种类、当时的自然环境、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古代人类行为特征的一门学科。
随后,他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两大内容,即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特征和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实例。在讲解第一个内容时,他认为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具有如下五个特征,第一,出现的时间早;第二,需要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,包括中国考古学、动物学、DNA分析、同位素分析、均变说、埋藏学及文化生态学等;第三,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与国际学术界基本一致;第四,研究资料十分丰富;第五,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,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重建、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、二次产品的开发、祭祀、战争、制作骨器等。
‘在谈到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实例时,他从家养动物的起源和出现、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和利用动物祭祀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讲解。他重点论述了猪和黄牛这两种家养动物的起源与出现,并认为中国家畜的起源可能有两种方式,其一是人们在与一些野生动物长期相处过程中,逐渐将它们变为家养动物,以狗和猪为代表;其二是人们通过交流,从其他地区直接引入一些已经成为家畜的动物,以马、牛、羊为代表;在肉食资源的获取方式问题上,他通过比较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比例,表明不同地区人们在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上有所区别;针对利用动物祭祀这一问题,他主要以陕西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为例,对其7号祭祀坑的动物遗存进行了详细研究,并得出许多重要观点,他认为所埋葬的动物以马为主,且均为以雄性为主的幼年个体,马的母性来源多样化,均是有计划地从多个地区征调而来。
袁靖教授视野宽广,内容严谨且富有条理,讲解深入浅出。这次讲座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对动物考古学的认识,更激起了同学们对动物考古研究的兴趣,获得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。
主讲人简介:
袁靖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,复旦大学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自1982至1993年在西北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日本千叶大学分别获得学士、硕士及博士学位。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,2017年至今担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经理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、古代人地关系和科技考古。曾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。先后出版了《科技考古文集》《中国动物考古学》《中国科技考古导论》等多部重要学术著作。在Antiquity、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、《考古》、《文物》、《考古学报》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0余篇。